当前位置: 100md首页 > 保健版 > 休闲生活 > 读书与健康
编号:10171674
鸡声灯影觅新知——路志正谈如何读书
http://www.100md.com 2003年4月7日 《中国中医药报》 第1928期
     黎明即起诵经典,挑灯夜读觅新知。我国著名老中医、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路志正之所以成为一代名医,与几十年来学习不辍、精读医典、学用结合密切相关。如今他年过八秩,其趣不减,以至晨间不读书,晚间不看报,则怅然若失。下面是路老自述。

    医籍——熟读、精选、查阅

    中医书籍归纳为四类:一是经典医籍,需要精读,如《内经》、《难经》、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、《温病条辨》、《温热经纬》等。二是历代有代表的书籍,可以结合本人专业和研究方向精选,如研究脾胃病,可选李东垣的《脾胃论》。由于本书长于治脾阳,略于脾阴,尚须结合《慎柔五书》、《不居急》、《先醒斋医学广笔记》等书来补充,还要选读叶天士《临证指南医案》中的有关甘凉濡润等法则,以汲取营养,方能全面。再如治伤寒之学,自成无己注解以下数百家,可选其有代表性的著作,如柯琴的《伤寒来苏集》、尤怡的《伤寒贯珠集》等。三是参考书籍,可选每书中之精华细览,如《医贯》论命门,《温疫论》述杂气等。四是查阅书籍,有疑难问题可随时查阅,如《医部全录》、《珍本医术大全》、《医方类聚》、《赤水玄珠》之类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方法——低吟、深思、勤写

    中医典籍是读书的首选。方法是先低吟,即自念自听,咏读数十遍或百遍,有若流水行云,出口成诵,形成自然记忆,而高声朗读或强记在心,忘却也快。至今我不少原文如《易经》中的六十四卦序列歌、针灸十四经腧穴歌,仍能朗朗成诵。

    “读书百遍,其义自见。”低吟之后,要逐渐放慢速度,边读边体会文中含义,务求能懂原文。读书易多思、深思,孔子的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”,就是说明背诵和理解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。读书之时,若有所得,可作读书笔记,提要钩玄。这既能加深记忆,又能帮助理解。长此以往,习惯成自然,知识寸积铢累,日后也就不会有“书到用时方恨少”的遗憾。

    注文——重视、研读、理解

    读典籍原文,除先读序言、凡例,了解作者写作动机、过程、大致内容外,还要重视对注文的学习,以加深对原文的理解。因为古典医籍原文中,常见夹杂注文和眉批小字,其中不乏精辟的论述,极有见地,阅读时应加以重视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王冰在注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“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,热之而寒者取之阳”时,提出了“壮水之主,以制阳光;益火之源,以消阴翳”的治则,对临床有极大的指导意义。汪昂《增补本草备要》,其注文博采各家之长,引证广泛,立论公允,文字简明,要言不繁,不仅可以学到许多医家用药特点和经验,学到不少有效方剂,而且可节省大量时间,真是一举多得。如黄柏治口疮条下注:“治口疮用凉药不效者,乃中气不足,虚火上炎,宜用反佐之法。参、术、甘草补土之虚,干姜散火之标,或噙官桂,以引火归元。”寥寥数语,理、法、方、药井然一贯,从中可以得到反治法的经验。

    另外,有些有效的单方、验方,常以小故事体裁记录下来,既引人入胜,又便于记忆。如蛤粉条下注:宋徽宗宠姬病痰嗽,面肿不寐,李防御治之不效,向走方郎中求得黛蛤散,很快痊愈。还有华佗愈风散治产风血晕,都梁丸治阳明头目昏痛以及良附丸治胃气痛等,至今仍为广大医家所常用。

    眉批多数是读者在熟读精思、探明个中三味后,以最简练的语言提出个人的评价或见解,多是最关键、最吃紧处,使后读者从疑似之间得到正确的理解,具有提纲挈领、画龙点睛之妙,故值得后人认真阅读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经验——借鉴、验证、收获

    带着问题读书,针对性更强。凡日间疑似难辨、立方处方无把握时,则利用晚间研读有关医籍,即“白天看病,晚上读书”,使人受益匪浅。一妇人二便不通,饮食难进,腹胀难忍,处于极度虚弱状态。晚上读书时,从《本草纲目》中“蜣螂”、“蝼蛄”条下,得知二药有利大小便之效,便为患者处以蜣螂、蝼蛄、人参、附子等攻补兼施之方剂。药后二便通利,患者遂得痊愈。由此得知,前人的经验应仔细钻研,验之临床,方能有所收获。

    经常读一些医案,特别是研读喻嘉言《寓意草》、《章楠医案》、《柳选四家医案》、《临证指南医案》等,不仅从中受到了启迪,提高了辨证分析、处方、用药的能力,也深感前贤“读书不如读案”的说法确有一定道理。

    中医药学博大精深,入门易,学精难,做到学用一致、治愈疑难疾病更难。所以,路老常常发出“活到老,学到老,学不了”的感叹!但他认为,只要树仁爱为怀之心,立济世救人之志,做到勤学、勤思、勤问、勤记、勤用,忌骄傲自满、浮躁、浅尝辄止,就一定能成为学验俱丰的医学大家。, 百拇医药(周颖)


    参见:首页 > 中医药 > 中医专业 > 中华名医 > 第一届国医大师 > 路志正